行业要闻
行业新闻速递No:50
发布日期:2025-05-21 发布: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国内速记
交通运输部:多措并举加强交通运输与能源的融合发展
5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李颖介绍了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已建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89万千瓦,累计建成充电桩3.5万个,充电停车位约5.1万个,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占比达到77.6%,已建和在建清洁能源船舶超过430艘,全国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5.3%。
李颖表示,交通运输部将重点从以下五方面着手,推动交能融合发展取得实效。
一是加强规划协同。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衔接互动,开展公路水路充(换)电站设施网络规划,加强与电网规划的协同布局,提升清洁能源就地保障水平。指导地方开展交能融合规划研究工作,明确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建设时序和网络布局。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和“乘风”行动、运输装备低碳转型发展行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成网行动、交通运输绿色燃料供应提速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研究交通基础设施路域范围内绿电直连政策。
三是拓展加深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养护工区、监控中心等周边土地,推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开发利用。一是加快建设一批(近)零碳枢纽、港口等。二是加强充(换)电等补能设施建设。三是加快公路沿线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双向充放电设施智能化改造项目。
四是推广应用新能源装备。持续推进新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城市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应用,推动新能源重型货车(卡车)规模化应用。大力支持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大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机车车辆节能改造和低碳化升级,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机场常态化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
五是加大科技研发。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建立交通与能源融合技术装备研发平台,推动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开展交通能源系统与能源网柔性互联、大容量固态电池、兆瓦级超级快充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电动重卡、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完善安全、节能、环保等标准。
我国石化产业迎出口利好
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该联合声明发表谈话,此次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双方同步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和反制措施。
5月14日,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调整措施正式实施。这一举措既符合两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贸发展。
作为中美贸易重点领域,石化行业将迎来实质性利好。调整后,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液化天然气、乙烷、丙烷等能源及基础化工原料的成本降低,有助于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物流及供应链成本也随之降低。此前,关税上升使化工产品供应链流向改变,协议达成有助于中美间化工产品贸易供应链稳定,减少因供应链调整产生的额外物流成本。
美国是中国化工产品重要出口流向地,关税降低后,中国石化和化工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提升,有利于扩大出口,缓解聚烯烃、有机中间体、特种化学品等产能压力,部分生产企业或迎来订单回流。
4月份原油生产增速回落,天然气生产增速加快
国家统计局5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油增速回落,天然气生产增速加快。
原油生产保持增长。4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772万吨,同比增长1.5%,增速比3月份放缓2.0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9.1万吨。1—4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7181万吨,同比增长1.2%。
原油加工有所放缓。4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5803万吨,同比下降1.4%,3月份为增长0.4%;日均加工193.4万吨。 1—4月份,规上工业加工原油24027万吨,同比增长0.8%。
天然气生产增速加快。4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1%,增速比3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日均产量7.2亿立方米。1—4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8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
亚洲最大压气站迈入“无人值守”智能时代
近日,笔者从管道局龙慧公司获悉,由管道局承建的国家管网集团西北公司中卫作业区智能站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亚洲最大天然气枢纽站——中卫压气站成功升级为亚洲首座无人值守智能站。
升级后的中卫压气站构建了覆盖17万平方米站场的立体监控网络,创新打造了“1+5+1”三维智能管控体系,即一个站场管理核心中枢、五大维度业务协同管理、一个站场数字孪生镜像,全力推进站场向少人值守、无人值守的智能化目标迈进。站内5台总功率为120兆瓦的离心压缩机组实现了运行状态的预测预判,通过动态阈值设定和24小时无间断监控,使设备异常识别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秒级。
中卫压气站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投产首月,生产异常感知响应效率提升60%,巡检时间减少70%,巡检效率提升3倍。该站的报警预警中心实现了“异常即时感知、风险精准识别、处置快速响应”的闭环管理。同时,承包商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规范了报验、入场、作业全流程,管理效率提升40%以上。
塔里木油田管理赋能钻井提速提效
入夏后的塔里木盆地,油气生产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加速推进。截至5月13日,塔里木油田动用钻机93部,阶段开钻129口井,完试49口井,阶段整体钻井提速13.2%,投产油气井31口,为完成全年油气生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化钻井管理,抓实提速提效。天然气5000亿立方米增储工程是塔里木油田“头号工程”。该油田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在富油气区带通过集中勘探、精细勘探和效益勘探,有序完成43口井的预探、评价等工作。细化分解工序,采取多种钻完井生产组织模式,高效保障大北、博孜、满深等油气区39口井开钻,不断深挖提速潜力,助推工程提速提质提效迈向新台阶。截至目前,已有杜瓦1井、雄英2井等13口井获得工业油气流,为油气增储上产夯实基础。
做优劳动竞赛,促进提速提效。塔里木油田开发事业部以“深地先锋·岗位建功”劳动竞赛为契机,分区块、分井型、分井别、分井段、分开次反馈分析,高效推进新一轮钻完井提速提效工作。加大“现场+远程”技术支撑力度,借鉴富满及老区钻井“提速21条+”、哈拉哈塘区块钻完井提速模板,使台盆区钻井持续实现从“日进尺1公里”向“日进尺1英里”的飞跃。5月初以来,热普6-H6井、哈13-H13井、哈13-H11井分别在5天内以2012米、2295米、1860米连续实现“日进尺突破1英里”目标。
严控井下复杂,保障提速提效。塔里木油田勘探事业部推行“井长负责制”模式,坚持甲乙方联合管理,强化过程精细管控,持续推广高效钻井经验,实现塔西南山前高效勘探,助力降本增效。在重点评价井钻进中,强化安全管理,不定期开展事故案例分享和专项检查,确保生产各环节作业安全可控,为同区块钻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油气与新能源市场发展报告(2025)》出版发行
5月19日,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主编的《中国油气与新能源市场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2025)》)正式出版发行。这是该院连续第三年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油气和新能源市场研究报告。
《报告(2025)》主要分为总述、原油市场、成品油市场、炼油特色产品市场、石油化工产品市场、天然气市场和新能源市场7个章节,着重梳理和分析了2024年国内石油、天然气、炼化与新能源领域的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重大事项、重要政策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的研判。“《报告(2025)》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范围,首次将炼油特色产品市场纳入研究视野,新增了地热利用、碳市场、电力市场等研究。”规划总院首席专家孙春良表示。
《报告(2025)》指出,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新变化、新趋势,坚持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并举,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报告(2025)》显示,2024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同比由增转降,成品油需求达峰并下滑,化工产品需求保持温和扩张,天然气市场高速增长。
《报告(2025)》预测,在原油市场,国际油价中枢小幅下移,国内供需处于相对宽松状态。在成品油方面,绿色低碳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成品油需求降幅扩大,国内炼油能力进一步增加,成品油市场流通秩序将进一步规范,部分落后产能可能加快出清。在石油化工方面,产品市场需求保持增长。在天然气方面,市场转向中高速增长,供需总体平衡。在新能源方面,2025年及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国际要闻
OPEC+增产 美页岩油承压
近期,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产油国联盟(OPEC+)宣布增产石油计划,导致国际油价应声下跌。这一举措的动机和效果引发市场广泛讨论,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来说,石油增产显然会给行业带来压力。
OPEC+的增产决定将国际油价拉到低位,对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差异化影响。目前,尽管美国页岩油运营商在运营效率和财务管理方面有所提升,但多数企业仍处于盈亏平衡边缘,特别是在二叠纪盆地优质开采区以外的生产商处境更为艰难。
睿咨得能源数据显示,二叠纪盆地新油井的盈亏平衡价格约为每桶62美元。不过,投产后运营成本将显著下降,部分油井在每桶38美元的价格下仍可维持盈利。相比之下,特拉华盆地的盈亏平衡价格接近每桶56美元,而米德兰盆地和伊格福特地区的成本更高,平均达到每桶66美元。当前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价格已跌破每桶60美元关口,若油价继续下行,相当数量的美国页岩油企业将陷入亏损境地,高成本企业可能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以控制损失。
更令美国页岩油行业担忧的是,美国政府当前政策导向更倾向于维持低油价。为抑制通胀,控制能源价格成为美国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虽然特朗普政府曾通过解除开采禁令、批准新建管道和出口终端等措施降低生产商成本,但这些举措在低油价环境下收效甚微。对页岩油企业而言,维持合理油价水平才是关键,但这与政府控制通胀的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
在此背景下,美国油气行业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政策支持。这种政策导向与经济现实的背离,或许才是美国页岩油行业在当前低油价环境中面临的最大挑战。
印度与沙特深化能源合作
近日,印度政府官员表示,印度与沙特阿拉伯已就合作推进印度境内两个新建炼油项目达成协议。此举不仅将推动双方突破传统能源贸易关系,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还将对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印度正依托沙特油气资源加速发展炼油产业。
在印度总理莫迪访问沙特期间,双方就扩大能源合作达成一致。印度官员表示,随着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沙特将继续作为印度推进能源安全进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数据显示,2023至2024财年,两国能源贸易额达257亿美元。沙特是印度第三大原油及石油产品供应国,占印度原油进口总量的14.3%,同时也是印度第三大液化石油气(LPG)供应来源,占比约18%。
印度炼油行业对此次合作表示欢迎。据普氏能源资讯消息,尽管沙特阿美公司近年面临挑战,但其仍对印度新建炼油厂表现出投资兴趣,计划至少投资其中一个项目,以扩大在亚洲石油和石化市场的产业布局。
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国有能源企业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正分别推进在安得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建设新炼油厂的计划,沙特阿美可能参与投资。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南亚石油研究负责人阿比舍克·兰詹分析称:“沙特阿美的投资若能落地,不仅可确保其原油销路稳定,还能在炼油产品零售市场占据份额。”
目前,双方仍在协商关键细节,包括沙特阿美的原料供应占比。印度炼油企业希望保持灵活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
除传统能源外,印沙合作正逐步向清洁能源领域拓展。莫迪在访问中表示,印度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50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并期待与沙特在绿色能源领域深化合作。
此次合作标志着印沙能源关系进入新阶段,两大炼油项目的推进将进一步提升印度炼化能力,同时巩固沙特在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力。未来,双方在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值得关注。
挪威启动新一轮油气勘探许可证发放
挪威正通过启动新一轮边境地区油气勘探许可证发放计划以扩大传统能源生产。据知情人士透露,议会已要求少数派政府简化相关审批程序。该提议最初由保守党发起,随着中间派政党退出执政联盟,该提议在议会获得多数支持。
作为欧洲最大管道天然气供应国,挪威凭借油气资源积累起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然而颇具反差的是,挪威也是人均电动汽车拥有量最高的国家,并同时推进能源转型计划。挪威政府明确表态,在实现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短期内仍需依赖传统能源支撑。
今年年初,挪威顶住环保组织持续加压,发放了53个油气勘探许可证。挪威能源部长Terje Aslund在1月发放新许可证时强调:“要在未来数年维持稳定的油气产量,必须进行更多的勘探和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