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行业新闻速递No:57
发布日期:2025-07-03 发布: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国内速记
工信部:到2027年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推动制修订绿色低碳领域标准百项以上,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效能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基础更加牢固,标准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对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作用更加显著。
针对石化化工领域的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方案》部署了一批重点任务。
推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氢冶金、清洁低碳氢合成氨、甲醇、航空煤油等标准规范研制,完善水电解制氢、氢燃料电池和氢动力轨道交通等氢能装备相关标准。
适时制修订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能耗限额标准,加快制修订石化化工等行业余能利用技术规范等标准。制修订系统和设备的节能运行、经济运行、系统优化等运行维护类标准,以及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能源能效检测、能量平衡测算、节能监测等计量和检测类标准。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制修订工业节能监察、节能诊断服务技术规范等标准,以及能源绩效评价、节能技术评价、系统评价、产品设备评价等能效评价类标准。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强《实施方案》宣贯解读,凝聚各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力量,持续推动重点标准清单滚动更新,扎实推进清单内标准研究与应用实施,用高质量标准擦亮新型工业化底色。
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近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低碳日活动现场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和《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
裴晓菲介绍,《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了2024年以来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并对未来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作出展望。这也是继《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印发之后,生态环境部对外发布的首个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
总体来看,2024年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和《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为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截至2024年底,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发布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100余项。同时,还发布了反映国内实际的电力碳足迹因子,为各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外,裴晓菲介绍,《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是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年份。截至目前,39个试点城市积极探索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近日,在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四周年之际,中国海油对外宣布,大气田二期项目最后一口生产井成功开井并处于平稳生产状态,该项目实现全面投产。
至此,“深海一号”大气田所有23口水下气井均投入生产运行,最高日产能达1500万立方米,成为国内迄今为止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标志着我国迈出了以深水气田群建设实现深海油气规模化开发的关键一步,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项目于2021年6月25日投产),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合计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其中,二期项目开发建设面临极端地质条件,地层最高温度达到138摄氏度,地层最大压力超69兆帕,相当于家用高压锅工作压力的1000倍,海上建井和水下生产系统搭建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气田所产的深水天然气能够通过香港、海南三亚、广东珠海等多地的陆岸终端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的工业和民生用户,并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深海一号”大气田两期项目建设搭建起的生产设施集群和深水气田开发建设完整技术体系,未来有望带动宝岛21-1等深水复杂油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进一步提高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的支持保障力度,用实际行动巩固“赋能美好、探源未来”的品牌理念,勇担海洋能源产业领航者的职责使命,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价值。
宁夏石化电气数字化平台成功上线
近日,记者获悉,经过5个多月研发,宁夏石化电气数字化平台正式投入运行。这标志着公司在电气管理领域正式迈入“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的新阶段。
电气数字化平台项目是集团公司2025年度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之一。自今年1月立项以来,宁夏石化抽调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团队,重点解决了系统兼容性和数据标准化等难题,并先后完成了建设覆盖炼油化肥装置的光纤骨干网络、完成全厂电气交换机的虚拟局域网划分、实现九大类设备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转发三大关键任务。
电气数字化平台深度整合了宁夏石化原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等9个子系统,构建起覆盖全装置的电气数据中台。通过创新引入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电气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故障智能诊断及预知性维修提醒功能。
电气数字化平台的上线,显著提升了系统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电网管控水平和系统抗晃电能力;通过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的目标。通过整合分散的系统,平台实现电气监测数据的分析、共享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运维能力。
中国石化获评中欧企业ESG“科技创新最佳案例”
日前,由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馆主办的第二届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大会在德国斯图加特举办。
大会以“凝心聚力向未来”为主题,发布零碳城市、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数字转型、教育培训等6个类别最佳案例,促进中欧企业相互了解,推动双方经贸交流。中国石化《向“深”突破、向“新”攀高,以科技创新赋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蓝图》获评“科技创新最佳案例”。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大会新能源分论坛上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60》报告,这是中国石化首次在欧洲发布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系列报告。
《世界能源展望2060》报告创新研究方法,更好地进行近期预测和中长期展望。根据报告,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将于2045年前达到峰值267.1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增速逐步放缓,至206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为252.5亿吨标准煤,油气共计占比为35.7%,可再生能源占比将上升至51.8%。
报告还预计石油消费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46.6亿吨。氢、CCUS、新型储能是能源转型的重要补充和保障,氢气消费于2060年超过3.4亿吨,全球氢气消费中的能源用途占比将从2023年的2%左右大幅增至2060年的近50%;CCUS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30年、2060年,全球CCUS的二氧化碳捕集量将分别达到1.1亿吨、47亿吨。
全国首艘氢电拖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投用
近日,全国首艘氢电拖轮“氢电拖1”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正式投用。该轮创新搭载“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混动系统,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排放,年减碳量达1500余吨。
“氢电拖1”轮由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设计、镇江船厂承建。其创新应用北斗集成系统、全自动智能岸基充电等先进技术,攻克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全国马力最大、锂电池容量最大的港作拖轮,并获得电推船舶AUT-0附加标志。
与传统燃油拖轮相比,“氢电拖1”轮在噪音控制、设备寿命、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优势显著。山东港口青岛港轮驳公司“氢电拖1”轮船长周子祥介绍,“氢电拖1”轮的投用将大幅降低港口作业碳排放。
“在9节航速下,‘氢电拖1’轮续航力超过12小时。”周子祥说,该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0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000多亩。
国际要闻
惠誉国际:全球石化行业低迷期或至2028年
近日,信用评级机构惠誉国际巴西石化行业首席分析师马塞洛·帕皮亚尼表示,全球石化行业低迷期可能延续至2028年,而产能过剩引发的多年危机或造成持久影响。
帕皮亚尼表示,与本轮低迷期前的平均水平相比,低迷时期出现的价差收窄,或将对石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借贷、投资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就当前情况来说,惠誉国际预测低迷期将持续至2028年,因为全球新产能投产势头不减,但需求无法消化新增产能。帕皮亚尼表示:“我们现在预计下行周期会更长一些,可能持续至2028年,因为当前化学品价格仍处于底部,且这种态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些行业人士认为低迷期将在2030年结束。我们需要观望,但事实上,其结束时间已多次延后。”
帕皮亚尼指出:“这是多数全球石化企业经历过的最漫长的下行周期。我们正在试图弄清楚的是,当行业复苏、价差回归中期水平时,行业利润能否达到此前的高度?”他通过企业业绩的关键财务指标“盈利/债务比率”解释这一理论:该比率越高,企业去杠杆的压力越大,因此资本支出和其他长期生产力提升措施可能会受到影响。帕皮亚尼表示:“危机过后,企业是否预期盈利和杠杆水平能恢复至动荡前的状态?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些指标最终会从当前受危机冲击的数值中恢复,但我怀疑无法回到从前的水平。有些企业仍认为市场将复苏至原有状态,我不太认同这一点,但我们拭目以待。”
韩私营油企欲担能源安全重任
近日,韩国油气行业分析师表示,在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深陷巨额债务之际,韩国领先的私营炼油商SK创新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扩大其在亚洲地区的上游业务,率先承担起确保韩国原油供应安全计划的重任。
韩国是亚洲第三大、全球第四大原油进口国,其炼油原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该国易受任何扰乱原油供应和贸易流动的重大地缘政治问题影响,同时油价波动显著影响整体贸易平衡。韩国油气分析师们表示,由于KNOC在一系列油气上游业务表现不佳后陷入财务困境,韩国私营油企理应主导国家的能源安全行动。
SK创新称,公司已采取新战略,将上游业务重心从秘鲁等偏远地区转向东南亚和中国,作为其“以脱碳为核心的业务重组战略”的一部分。SK创新旗下勘探与生产子公司SK Earthon的官员表示,该公司最近获得了印度尼西亚两个前景良好的海上油气区块的勘探权,这是其将上游业务聚焦并扩展至邻近亚洲地区的努力之一。该项目将加强SK创新以东南亚三大主要产油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为核心的上游集群战略,并将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和提高运营效率。
目前,SK创新在8个国家参与14个油气上游项目,产量为5.8万桶/日原油当量。韩国首尔一家本地证券公司的石油和炼油行业分析师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像SK Earthon这样的私营企业的油气项目成功率要比KNOC高得多。”
空气产品取消英国绿氢项目
近日,空气产品公司宣布,已放弃其位于英国伊明汉姆港耗资20亿英镑的绿氢终端项目。空气产品表示,尽管该公司已于2月获得规划批准,但现已确认,由于缺乏英国政府的坚定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该项目难以为继。
伊明汉姆绿色能源终端原定从空气产品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旗舰项目NEOM进口绿氨,并将其裂解为氢气。该项目还计划建设一个300兆瓦的家用制氢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每年将生产7.6万吨氢气,使其成为英国最大的清洁氢气项目之一。
空气产品长期以来一直表示,该项目最终的投资决定取决于英国政府更强有力的承诺。然而,英国政府未能提供必要的市场确定性或激励措施来推动项目推进。这也是英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氢能项目撤资之一,引发了人们对英国吸引大规模清洁能源投资能力的严重质疑。行业观察人士表示,这一决定不仅会损害投资者信心,还会阻碍英国实现2030年氢气生产和进口目标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