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流通观察】俄乌战火VS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发布日期:2022-07-05    发布: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尽管新的能源早已开启庞大的叙事,但眼下的世界依然在为旧的能源而战。


作 者:董秀成



董秀成,能源经济学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导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特聘专家。


导言


2022年7月1日,动荡的世界时局进入下半场。到这一天为止,始于2月24日的俄乌冲突进入了第128天。

四个多月的时间,政治和经济的脚本里发生了更多的故事,能源则提供了跌宕起伏的分镜。

能源价格的起伏记录着世界的心跳,两年前它一度曾进入休克的状态,两年后,当地缘政治问题让恐慌情绪再度弥漫,能源的心跳又开始狂跳不止。

无解的是,即便整个世界都在为高企的能源价格而焦虑不安,共识抑或妥协却并未由此而达成。就在人们普遍关心“抛弃”俄罗斯的欧洲将如何度过这个艰难的冬季时,欧盟却完全没有停下惩戒俄罗斯的脚步,相反,新的制裁还在继续酝酿中。

高企的油价让人们开始重新掂量这场战事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并回味那些足够丰富的有关能源的地缘政治往事。

同时现实也再度提醒:尽管新的能源早已开启庞大的叙事,但眼下的世界依然在为旧的能源而战。


一、争夺“世界心脏”和“能源心脏”

在讲能源地缘政治之前,先提一个概念:地缘政治。地缘政治实际是一个政治地理学的概念,它涉及到两个大的学科门类,一个地理学,一个政治学。

英国的麦金德在191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脏陆地学说”:陆地五大洲里边,比较集中的这一块就是亚洲、欧洲和非洲,它们相连在一起,称之为“世界岛”,在世界岛里又存在一个地方叫“世界心脏”,也就是世界岛的中心——东欧、中亚和俄罗斯部地区。包围着世界心脏,形成了两个新月形区域,其中,德国、奥利地、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称为内新月形区,英国、南非、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称为外新月形区。(见图1)

(图1:世界心脏及新月形地带,董秀成供图)

这一学说形成的著名论断是,谁统治东欧,谁就能够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够主宰世界岛,谁能够主宰世界岛,谁就能够主宰全世界。

这个理论其后被不断验证:前两次世界大战都在东欧,这次俄乌的冲突又是在此。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国家对能源的获得,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能源安全很重要。现代能源地缘政治将能源与地缘政治争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被称为“能源地缘政治学”。

在世界版图上,有部分地区在地理上占据重要位置,我们称为热点地区。这其中,位于波斯湾出海口的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中国的南沙群岛、连接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马六甲海峡等,这几个地区被称为“地缘政治巨变中心”。

这几个热点地区都跟中国密切相关,我们从中东进口大量的能源,要走霍尔木兹海峡,我们不管是从中东还是从非洲,还是从拉美进口的能源,都要途经印度洋进入南海,所以说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我们每年原油进口五 亿多吨,这个量是很惊人。

跟我们关联度不是很大的,还有一些热点地区,比如说直布罗陀海峡、红海的苏伊士运河、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美洲的巴拿马运河,这些地方也相对平稳一些。而跟我们现在关联最大的这个地方,现在都成了全球的热点地区。

从欧美国家利益出发,掌握海权的关键在于控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路。决定欧美命运的海上交通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从欧洲经苏伊士的航线,另一个是从美国穿越太平洋的航线。连接经太平洋和大西洋最短距离的海上岛屿和海峡,是欧美海军必须控制的地区。

西方国家为了控制能源,从地缘政治上掌握这种霸权,他们最关注的就是两条线,一条是从红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把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进了地中海就进入了欧洲。

第二条通道就是太平洋通道。太平洋上存在着大量的岛屿和海峡,西方军队特别是美国在这些岛上布局,形成岛链。对中国来说,威胁最大的有两个岛链,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在第一岛链上唯一没有美国驻军的地方就是中国台湾,其他地方全有。

按照能源地缘政治理论,也形成了一个“能源心脏”:能源心脏和世界心脏有高度重合,它主要是北非、中东、中亚和俄罗斯,一个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的一个巨大带状区域。

为什么叫它心脏地带?因为世界上的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在心脏地带的周边又形成了两个需求带,内需求月形地带和外需求月形地带。

“内需求月形地带”,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英国和日本分别处于“内需求月形地带”外围,“外需求月形地带”,主要是北美、南撒哈拉非洲和澳大利亚地区。(见图2)

(图2: “能源心脏”及两个需求月型地带,董秀成供图)

能源的心脏地带跟地缘政治比较类似,但是能源地缘政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我的猜测是,做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是模仿地缘政治模型形成的能源地缘理论。


二、俄乌战火VS欧洲的寒冬

俄乌冲突本质上是美国跟俄罗斯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北约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的一个工具,扩张是必然的,这是在美国的一再鼓动或者策动下发生的,美国希望通过把战争冲突来进一步控制欧盟和遏制俄罗斯,这是其关键。

美国不希望欧盟和俄罗斯走得更近,乌克兰不过是工具而已,乌的命运到底如何,我们现在还不能得结论,但是肯定是悲惨的。俄乌冲突,我认为是二战以来,除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外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欧洲由此面临能源地缘政治巨变带来的严峻挑战。

俄乌冲突给欧洲的能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张图(见图3)是2011年和2021年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俄罗斯和欧盟的贸易关系中,能源(Energy)在进口中占比非常大。

(图3:2011年、2021年两年,欧盟与俄罗斯间贸易数据,董秀成供图)

这张图(见图4)是俄罗斯的化石能源出口情况,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原油出口到欧洲的占俄罗斯总出口量的49%,煤炭占32%,天然气占比更是高达惊人的74%。

(图4: 俄罗斯的化石能源出口情况,董秀成供图)

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集中于欧洲市场,欧盟的能源进口结构呢,欧盟进口的能源又都是从哪来的?看这张图(见图5),整个欧盟,进口的煤炭资源(Coal)里,俄罗斯占了46%,其次是美国(15%)、澳大利亚(13%)、其他(26%),原油(Crude oil)进口中,27%来自俄罗斯,其次是美国(8%)、挪威(8%)、哈萨克斯坦(8%)、其他(49%),天然气(Gas)进口中,俄罗斯占据45%,其次是挪威(23%)、阿尔及利亚(12%)、美国(6%)、卡塔尔(5%)、其他(9%),三大化石能源里,俄罗斯作为欧盟的单一进口国,都占据了极为显著的比例。


(图5: 欧盟的能源进口结构,董秀成供图)

再看这张图(见图6),俄罗斯每年出口到全世界的化石能源当中,49%去往了欧盟,38%去往亚太;出口的天然气中,74%去往了欧洲,13%去往了亚太,出口的煤炭当中,32%去往了欧盟,53%去往了亚太。

(图6:俄罗斯能源出口情况,董秀成供图)

以上几张图已经能够清晰地证明,欧盟在能源上对于俄罗斯的高度依赖。从过去两年看,美国出口到欧洲的液化天然气比重在明显增加,但是根本无法弥补从俄罗斯进口的份额缺口。

从以上的图中看,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这场冲突以后,欧洲能源面临的将是什么情况。

尽管欧洲整天嚷嚷要制裁,但制裁的过程中,它的难受程度一定是极大的。出于价值观,欧洲依然表示要制裁,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欧洲,它将如何度过这个没有了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冬天。

比如德国,德国的天然气进口中,高达55.2%来自俄罗斯。你说德国怎么办?

从过去十年看,欧洲对俄罗斯能源的进口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地居高不下的比例上。现在一下子要把它割裂了,我认为做不到。现在欧盟在酝酿第七轮制裁,考虑天然气的问题,我认为这绝对通过不了。原油制裁其实最终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首先,管道这块没有制裁,其次,制裁的部分还可以通过变通的方式解决,通例如过亚洲转手再卖到欧洲去,实际上还是等于进口了俄罗斯的原油,并且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大家都知道制裁伊朗多少年了,事实上伊朗的油还是在卖,封不死的。


三、全球几大地区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我讲几个大的地区,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博弈主要在此。

第一个就是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位置特殊,在欧亚非三大陆的交汇处,战略位置重要,它油气资源丰富;其二是政治复杂,体现在领土、民族、部族冲突,水资源纠纷,宗教、接班人问题等,这里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几千年来一直战乱不止。

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战略,首先是继续推进大中东颜色革命,试图推翻所有的反美政权,这个能不能实现?我认为实现不了,但是这是它的目标,过去有的的确是实现了,把反对他的政权给颠覆了,但现在越来越难。

第二个是保持适当的军事存在,为什么强调适当?因为美国正在中东地区撤军,保持适当的军事存在,主要目标是为了保护海湾国家和以色列,继续威慑伊朗等国家,适度对伊朗让步,重回伊核多边协议。

第三是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确保油气供应和通道安全,维系美国石油美元霸权是战略重点。

第四是谨慎推进阿拉伯与以色列和解,但要确保以色列的利益。

俄罗斯的中东战略是,保持在中东驻军,确保叙利亚政权不被更迭,平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伊朗等国合作,包括军事合作和能源合作;巩固与土耳其等国能源合作关系,维系与以色列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通过与伊朗、中国等密切合作,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战略上持续进行博弈。

欧洲在中东的战略是,在军事上强化部署,确保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畅通无阻,保障从中东能源进口通道安全;强化与资源国之间建立稳固能源合作关系,确保油气资源对欧洲安全稳定供应;在伊朗核问题上,继续保持自身战略地位,与俄罗斯、中国等形成某种战略共识,与美国之间战略博弈,拉美国重回伊核多边协议,确保油气供应安全稳定。

日本在中东的战略是,以援助换石油供应;瞅准美沙分歧,获得利益;顶住美国压力,继续与伊朗合作。印度在中东的战略是,不顾美国压力,与伊朗全面合作;加大能源贸易,建设能源输送网和能源港。


第二个敏感地区是中亚地区,包括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阿富汗、阿塞拜疆等。

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它油气资源丰富,也是世界未来的能源生命线。“能源心脏”里面一块中东、中亚加俄罗斯对吧?这里潜在的危机是恐怖主义威胁,第二个潜在的危机是美国在中亚地区也搞颜色革命,试图颠覆亲俄政权,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成功,比如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也包括去年下半年的哈萨克斯坦,其最大的掣肘就是俄罗斯,俄罗斯出手比较快比较准,但不排除哪个国家哪一天突然像乌克兰这样转向西方。

十几年前我们刚开始进入中亚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很落后,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现在越来越强,国民的心态也在变,西方的渗透在变强。

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是:强化军事存在,抗衡俄罗斯战略利益;通过各种手段,包括颜色革命,推翻亲俄政权,在战略上遏制俄罗斯的影响力和中国的影响力。通过外交手段,支持本国公司积极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美国在中亚的大的公司很多,中国也很多,某种角度上势均力敌,这些中亚国家采取的是战略平衡的态度。美国在此地区的战略还包括加强与欧洲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博弈里海油气通道走向,确保欧美利益——这个通道,美国是希望往西走,俄罗斯希望往北走,中国希望是往南走。

俄罗斯的中亚战略是:将中亚看成传统势力范围,遏制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大国势力;积极恢复中亚统一电力系统,并与俄罗斯电力系统衔接,在经济上加强合作与相互融合;积极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和利用,尽可能排挤其他国家过度介入;参与里海争端问题解决,发挥区域大国地位;利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强化政治和军事控制,确保政治和社会稳定,尤其避免成员国全面倒向西方。

欧洲的中亚战略是:积极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合作关系;博弈油气管道建设及走向,增加油气进口,尤其是天然气进口,试图扭转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局面;提倡建立天然气供应竞争保障机制。

日本在中亚的战略是: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与中亚能源合作,以获取更多能源;鼓励本国公司参股中亚油气公司,获取稳定油气来源;以经济援助换取油气资源。

印度在中亚的战略是:强化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塞拜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努力巩固自身影响力,获取比较稳定的油气资源;鼓励本国公司参与中亚油气资源开发。

第三是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俄罗斯的特点是,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这里的潜在危机是俄美全面对抗不断升级;欧俄之间能源市场“脱钩”;俄乌冲突长期化。

我认为,不管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低估了俄罗斯,认为俄罗斯是一个经济小国,经济弱国,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不合适了。战争一打响的时候,中国国内也有声音觉得,俄罗斯的经济规模不过相当于我们一个广东省,难以说得上对世界能有多大的冲击,但是随着战争的推移,现在看来是把整个世界经济搞的翻天覆地了。

要知道,俄罗斯是能源大国,农业大国,其在全球的出口贸易占有重要地位,从汇率来计算俄罗斯的GDP确实比较小,但如果要由购买力平价来算,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在全世界是排在前面的。第二个就是需要考虑它的经济结构,从这一点看,俄罗斯在全球的影响力同样要高于很多和它一样经济规模甚至比它还要大的国家。

俄罗斯对自己的判断是很准的,它认为它能够从事这场特别行动,有能力来应对西方,其中重要的筹码之一就是俄罗斯能源和粮食资源。对于俄乌战争,我个人判断欧美可能会走向妥协,不妥协有些问题解决不了。

关于中俄能源合作。中国过去的合作相对来说是比较紧密,但合作主要集中在贸易上,我们大量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和天然气。

目前中俄两国之间用于能源运输的管道主要有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包括:中俄东线原油管道,即俄罗斯所称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ESPO)中国支线”。ESPO从俄东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的科济米诺港,从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再到大庆为至中国的支线。目前斯科沃罗季诺-大庆管道年输油3000万吨。ESPO除陆上之外,科季米诺港出口的原油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出口到中国,主要是海运到中国东部港口。此外,还有中哈原油管道,该管道本来用于向中国供应哈原油,但目前主要用于向中国供应俄原油。该管道每年供应大约1000万吨俄原油,而哈萨克斯坦原油供应数量已很少。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目前在建的是中国境内段管道,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能力380亿立方米,2021年输气量大约为100亿立方米,预计2025年前达到设计输气能力。

还有另外一条天然气管道,这条管道是从俄罗斯进入蒙古国,再从蒙古国进入中国,这条管道建成规模是500亿立方,其中蒙古国只用20亿立方。加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380亿立方,大概近1000亿立方。

这样的规模还是很大的。2021年中国进口原油5亿多吨,进口液化天然气为7879.9万吨,气态天然气进口4243万吨,从俄罗斯进口的比例可见一斑。

在能源贸易上俄罗斯很积极,中国方面现在不能说不积极,但也还在观察。

尽管中俄能源贸易规模很大,但双方在实体投资项目合作上很少。我们去哈萨克斯坦买油田、建电厂都可以,但去俄罗斯不行,俄罗斯不同意。它宁可让美国企业去、让欧洲企业去,不让我们中国过去。

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已经战略东移,但尽管如此,它的重点依然是贸易,希望卖给你东西但不希望你来投资。现在,随着俄乌冲突过程中西方公司从俄罗斯的撤出,我相信中国跟俄罗斯的合作空间还是有的。此外,日本公司的态度也不同于西方,尽管日本在俄乌冲突的态度上也追随美国,但日本的公司不会像西方公司一样说撤走就撤走。

美国在俄罗斯的战略是:在欧洲强化军事部署,利用北约持续扩张手段,遏制俄罗斯经济发展,抗衡俄罗斯战略利益;应对乌克兰巨变,加强与欧洲合作,构建美欧全面制裁俄罗斯的联盟,阻碍俄罗斯帝国复兴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不断强化对俄罗斯能源和金融制裁,通过制裁来制造俄内部混乱或支持俄反对派,通过制造动乱,搞颜色革命来改变俄罗斯政权。这块我估计很难,但是难归难,美国该做还是这么做,这是美国的风格。

欧洲的俄罗斯战略是,首先,加快能源转型步伐,能源进口多元化,尽快降低对俄能源依赖程度,在短期内,实现对俄罗斯煤炭和石油进口禁令;在中期内,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依赖。

以目前欧洲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和俄乌冲突欧洲采取的措施,我预料今年冬天,欧洲相当一部分国家,特别是东欧的部分国家可能会重新烧煤,甚至各个地方可能要烧木头,重现一种复古的生活方式。能源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太急了办不成,这也是我们国内要引以为戒的事情。

其次,欧洲的对俄能源战略还包括,强化欧洲内部能源政策协调和布局,更加重视能源系统一体化建设和推进过程,避免内部政策混乱。欧盟虽然是一个经济体,但是能源系统的一体化建设还有问题,东欧和西欧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

日本对俄能源战略是:短期内,日本将与美国合作,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包括煤炭和石油进口制裁,但对天然气不会实施制裁。一旦俄乌冲突结束,预计日俄能源合作将逐步恢复,并会加强能源合作,以便获取更多能源,而且在油气通道方面保持合作。

印度在此的战略是,在美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寻求战略平衡;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将持续深化,并将俄罗斯作为重要油气进口来源;在对俄能源合作中,保持与中国之间竞争态势。

第四是亚太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博弈。

亚太地区与中亚及海上要道相连,地缘政治博弈异常激烈,形成由美国、日本、中国、俄国、印度和东盟六种主要力量组成的战略博弈格局,此地区博弈的重点是运输通道控制、海外资源来源争夺、海上油气资源争夺。

这里的潜在危机是台湾问题、朝核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其中,东海问题的核心是中国与日本、韩国,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周边。这些潜在危机都是焦点,我们目前面临的这种周边环境,其实是很复杂的。

这其中,中俄联合抗美,中俄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核心的博弈是中国、美国和日本;外缘的博弈是中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和美国;边缘的博弈是中国、美国和东盟。美国通过岛链,通过美日同盟、美韩同盟、美泰同盟、美菲同盟、美澳同盟等等一系列军事同盟,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战略包围。

美国在此地区的能源战略是:实施所谓的印太战略,利用台湾、朝核、南海、东海等敏感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并采取诸如贸易、金融和技术制裁等措施,控制海上油气运输通道,全面遏制和围堵中国崛起,试图维系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与此同时,美国也在战略上抑制俄罗斯发展,管制日本军国主义再起,扶持东盟,联合印度和澳大利亚,确保海上油气运输通畅。

俄罗斯方面,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在国家层面上可能被迫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其中能源安全战略势必做出重大调整;如何调整?那就是,强化实施能源战略东移,加强与中国全方位合作,同时保持与其他能源消费国能源合作,争取同亚太地区多个消费大国营造多个买家、一个卖家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消费大国包括:日本、韩国、印度、东盟。所以,俄罗斯的战略东移并不是把宝完全押在中国身上。即使欧美的这些投资人撤出了,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俄罗斯,因为其他国家也可以。

日本在亚太的能源战略是,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加强与东亚各国能源合作,继续推动建立亚洲能源共同市场,减轻能源溢价影响,促进中、日、韩能源安全合作。

印度在亚太的能源战略是,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保持政治平衡,利用外交手段,积极改善与邻国关系,全面扩大能源合作。

第五是非洲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博弈。非洲这块没有像前面讲的几个地区那么重要,但是也是有的。

非洲与西欧关系较为密切,美国在逐渐进入,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在积极进入。该地区存在部族、种族、宗教及地区矛盾,国家内部冲突、军队政治干预、政府严重腐败。这里的潜在危机包括,达尔富尔问题与索马里战争。

美国在非洲的战略主要是,鼓励石油公司油气投资,强化对能源外交。

日本在非洲的战略主要是:争夺欧美竞争空间,积极与中国竞争,鼓励本国公司以合资和参股等方式进入。

第六是拉美地区能源地缘政治博弈。这里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委内瑞拉、墨西哥、厄瓜多尔、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此外,巴西、哥伦比亚、阿根廷等国油气资源未来潜力较大。

拉美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中国的这些大公司在拉美的项目也比较多,合作的国家也比较多,像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甚至阿根廷都有,但是相对来说这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很差,在这里很难挣钱。投资环境差的原因在于,政府信用较差,对于好的项目,政府会采取国有化收归、加税等方式介入分夺利益。

美国是拉美地区最主要外来政治势力,美国将其看做自身后花园,但现在也很难控制这一区域;欧盟在此影响势力广泛,这里曾是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殖民地;中国在此地区局部进入,但拉美地区从整体能源地缘政治来说,跟中国的关联性比较小。此外,资源国政府与外国石油公司权益之争是这里的主要矛盾。


四、中国能源战略

最后讲一讲我们国家的能源战略。对我们国家来说,总书记提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要加强国内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在这么大的对外依存度容易让外国卡脖子。国家也搞了七年行动计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要求三桶油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这一块是战略是长期战略,不会改变。

第二个战略就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尽可能少的能源获取更多的GDP。能源效率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叫能效,也就是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消耗。这一块涉及到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也涉及到节能,这个大的战略,也是坚定不移的。

第三个战略就是能源转型。这个过去大家听起来觉得是口号,现在不是了。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政策体系,而且我们定了一个“紧箍咒”:到2060年我们的能源消费结构里,化石能源不能超过20%,非化石能源要达到80%以上,这是一个紧箍咒。2060年距离现在其实也就是不到40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之内,要发生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也要付出沉重的成本,能源转型的方向我认为也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现在的能源结构,百分之八十几是化石能源,到2060年正好倒过来。我相信今后多少年,媒体在做报道的时候,这都会是重点。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矛盾,像去年发生的“拉闸限电”就是一例。

去年的能源荒,释放出3亿多吨的煤炭产能,原来产能是控制的很死的,但最终政策,下半年是跟上半年形成了大翻转。今年中央说绝对不允许再出现拉闸限电,最近又比较紧张,因为马上天气越来越热了,现在也急,也在出谋划策。可以说,能源转型会是贯穿未来很多年的战略。

对于这些传统化石能源公司来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包括国家能源投资、中煤集团等这些传统化石能源公司怎么办?转型。

再一个就是强化储备,我们的石油储备体系建立起来了,但还不是太完善,储备的规模也不是很大。

还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天然气储备体系建立,还需要国家强化。天然气出问题的话,可能比油出问题还大。

煤炭的储备,要有一些强制性的约束,比如对发电企业,应该形成约束,必须保有一定量的储备,不能一个发电厂煤炭只够用两三天,万一出事是有风险的,当然,这对企业来说成本又增加了。

储备体系这一块,后续就是加强国际合作,按照总书记要求,就是“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革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合作的重点要发生改变,就是由原来的化石能源合作向非化石能源合作转变。对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应该就是往新能源的思路上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