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流通观察】中国油气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布日期:2023-01-20    发布: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油气产业转型难以避免。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时间内,中国油气产业将越来越受到能源转型的冲击和影响,必须顺应时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锐意进取,大胆创新。
在保障国家油气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实施转型战略,油气行业必将稳步推进转型步伐,最终实现长期转型目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作出积极重大贡献,为油气产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能源转型决定油气转型大势所趋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全球能源转型,未来中国也必须实施能源转型战略,而且预计具有如下转型特征:一是非化石能源主体化,二是化石能源低碳化,三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四是多种能源互补化,五是终端能源电气化,六是能源产业数字化。
目前,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中,全球能源转型正在持续加速,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已经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任务,全球能源体系将转向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体系,化石能源将逐渐失去传统主导地位。
中国已经制定了“双碳”目标,这是中国能源转型的“硬约束”,也更是能源转型的“紧箍咒”,能源产业必须顺势而为,否则将没有出路,只能是逐渐衰落。
总体来看,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还将继续增长,但是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必然放缓,离消费达峰的日子将越来越近,预计消费峰值可能达到60亿吨标准煤,之后将进入平台区并开始逐步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将十分缓慢,下降速度将与碳中和实现速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然而,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再加上国家能源安全需要保障,预计油气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有一定上升空间,尤其是天然气消费增长更加具有现实需要,因此油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具有上升机会。
根据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202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可能达到约54.8亿吨标准煤,其中油气占比可能约为30%,在2020年基础上还有较小幅度的增长。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将不断提高,2030年预计要达到25%左右,其后国家将不断提高预期目标,而到了2060年要达到80%以上,可见油气消费占比必须逐渐下降,但是未来长期总体趋势必然是逐步下降。
可以肯定,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中国能源结构将不断进行调整,能源消费逐渐过渡到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补充的全新的结构体系。
随着国际持续推动能源转型,围绕“双碳”目标而引发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业态将不断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国家针对“双碳”目标而制定的“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完善和更新,众多的引导性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必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未来几十年内油气生产、消费和结构等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和冲击,油气转型必将步入快车道。
二、中国石油消费需求将很快达到峰值,“减油增化”将成为转型必然趋势
没有消费市场,就没有消费需求,没有消费需求,就不可能有发展。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是影响石油消费的关键因素,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汽车存量不断增长,石油消费将在今后几年内达到峰值,峰值时间估计在2025年左右就有可能达到,届时石油消费将逐渐下降。
在石油上游领域,为确保油气转型期国家能源安全,预计未来国家还将继续实施国内“增储上产”政策,推动石油供应立足国内生产,尽可能地减少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明确石油保供的主体责任,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在石油下游领域,预计国家还将持续提高产业政策引导力度,稳步调整优化炼油装置结构与产品结构,降低燃料产出比例,提高石化原料产出比例,不断提升燃油质量,提升清洁油品供应能力,加大“减污降碳”的政策力度。
可以想象,针对目前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合理控制炼油产能规模,引导炼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是难以避免的大趋势,对此油气产业必须认清形势,不应该采取观望、怀疑、回避、躲闪、抗拒甚至是“侥幸”的态度。
从石油产业未来发展来看,国家将不得不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其中严格控制新建炼油项目,坚持“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优胜劣汰”、坚决防止炼油产能无序扩张等恐怕将成为下游政策和关键内容和核心取向。
与此同时,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炼化企业转型,加快关键产品补短板,优化提升现有原理和材料性能。
同样可以预计,国家将逐步完善现行石油贸易配额管理政策,总体趋势上来看,逐步压缩原油进口规模,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等将是政策要点,避免炼油产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趋势。
在石油产品中,汽油消费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最大,如果再考虑燃油效率不断增大的趋势,预见汽油消费将很快实现峰值。
对于柴油来说,与交通运输业转型也是关系密切,预计消费规模也将持续下降,但可能会比汽油消费达峰迟缓一些时间,不过未来大的趋势也是消费难免下降,并且将最终成为“日落西山”的石油产品。
煤油尤其是航空煤油,由于受到民航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预计今后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大,如果航空燃料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那么可以想象,航空煤油消费增长势必持续较长时间。
燃料油作为石油产品,主要用于工业和水上交通运输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其需求有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基本稳定,但是随着碳排放压力逐渐增大和燃料油质量标准不断提高,预计这种石油产品的需要也要逐渐萎缩,但可能过渡期比较长。
对于石油来说,未来主要消费趋势是化工原料,预计化工原料需求还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进而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趋势上分析,石油转型必将强力推动石油产品结构构发生重大改变,能源属性将逐渐下降,导致燃料比例不断下降,而化工属性不断提升,导致化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
由此可知,石油消费将逐渐从燃料用途向原料用途转变,炼油能力过剩局面将持续增大,转型压力将日益扩大。
三、天然气需求将继续增长,在未来油气转型中占有“过渡”角色
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气在消费中碳排放最少,因此目前天然气仍然被归类为清洁能源之一,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没有开始真正限制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均将天然气作为由化石能源逐渐转型到非化石能源过程中的重要“过渡”能源。
在中国未来较长时期,或许在2040年以前,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硬约束下,作为含碳较低的能源之一,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长,但是预计未来年平均增速可能会低于过去十几年的年均增速。
至于天然气消费峰值究竟要达到多大,目前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均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比如有些学者或机构持有十分乐观的预判,预计中国天然气最终消费峰值可能达到8000-10000亿立方米。
不过也有学者或机构并不十分看好天然气消费峰值,甚至有些人认为在今后几年就有可能达到峰值,当然也有机构预测,峰值可能达到4000亿立方左右,而且未来峰值平台区也不可能过久,将在较短时间内就会逐步呈现消费下降趋势。
在我看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需求既不能过分乐观,也不应该过分悲观,总体上天然气作为油气转型期的“过渡”角色或缓冲地位不应该被低估,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该还是油气产业中的重点发展领域。
然而,考虑到国内天然气供应能力增长速度不可能出现“大跃进式”的快速增长,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进口又不太符合国家能源安全大战略,尤其是在国家高度强调“能源饭碗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指望天然气消费超大规模的增长或许也不具有可行性,并不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政策需要。
再加上国家已经制定了在2060年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不高于20%的战略目标,如果天然气消费峰值的规模过大,那么在未来调整能源结构过程中,即使天然气占据了所有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占比(肯定没有这种可能),也大大增加了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显然这也不符合国家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客观要求。
在中国未来长期发展中,由于面临持续低碳转型趋势,“双碳”目标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因此预计天然气消费将在几年内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长期趋势将是逐渐萎缩。
不过可以预见,在不同区域、省份或城市呈现不同的态势,这是因为不同区域在未来承受的“双碳”目标压力存在差异化特征,对于那些已经实现“碳达峰”的发达地区,或许对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的限制可能迫在眉睫,而在那些“双碳”压力更大的区域来说,或许大力推动天然气消费恰恰是逐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天然气产业,预计国家将持续完善天然气开发及利用的相关政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着力提高国内资源保障程度,降低对外进口依存度,加快基础设施和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天然气作为一种化石能源,其用途也比较广泛,但是未来消费用途上可能会存在趋势转变的情境,各个消费领域不可能“齐头并进”,肯定是“有人欢乐有人愁”。
在工业领域,天然气消费需求受到经济增长和环保政策拉动持续增长,预计在几年内还将继续增长,但是长期趋势可能并不看好。
在城镇燃气领域,天然气消费受到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总体上气化率还相对不高、地方“双碳”目标压力持续增大导致“煤改气”政策取向以及人均用气量等因素的影响继续增长,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都将保持增长趋势。
在发电领域,天然气消费主要受到电力调峰需求和电网灵活性改造的影响将有望保持增长态势,但是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天然气成本过高、进口依存度过大、国家甲烷控制力度加大、与煤炭竞争等等。
在交通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天然气汽车(CNG或LNG)成本较高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气消费或许能够保持短时间内的小幅增长,但是长期增长趋势可能没有可能性。
在化工领域,预计天然气消费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在未来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也客观上需要与煤炭和石油在化工领域的强劲发展之间形成竞争关系,如果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预计其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可以预见,在较短时间内,尤其是在今后5-10年内,天然气消费在工业、城市燃气和发电领域有望保持增长,但是在交通和化工领域可能难以保持增长趋势。
四、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必须正视转型,应该实施能源融合化、创新驱动化、产业多元化和运营智能化发展战略
随着国家不断推动能源转型,能源产业发展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油气产业作为能源转型的关键部分,当然也必须认清形势,未雨绸缪,早做安排,加快转型。
油气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其消费或利用方式或路径将发生重大改变,趋势是由燃料属性逐渐过渡到化工原料和新材料属性。
在油气领域,石油和天然气未来转型步骤、时间和方向存在区别,预计天然气在工业、城燃、发电等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退出燃料属性的时间可能更长。
因此,与石油产业转型相比,天然气产业转型压力相对较小一些。
在我看来,油气产业转型方向应该是在确保国家油气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实施能源融合化、创新驱动化、产业多元化和运营智能化发展战略。
1.能源融化化
油气产业链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有可能深度融合,油气产业未来转型过程中,需要构建全新的涵盖“石油、天然气、氢能、新材料、化工品、绿色电能(风能和太阳能)、热能(包括地热)、冷能、碳资产管理和服务、综合能源服务等”等多产业耦合或交织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
目前,分布式能源和综合能源站发展前景广阔,油气产业应该高度关注能源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油气产业与与其他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项目与油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大油气业务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设“零碳油气田”、“零碳炼油厂”和“零碳加油站”等示范项目,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储运等业务,构建“油、气、氢、电、热、冷”多能源品种联供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
2.创新驱动化
创新是国家、产业和企业永恒的主题之一,没有创新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核心竞争力。
对于油气产业来说,必须转变以往的创新思维、理念、观念和重点,必须根据未来转型趋势,调整创新体制和机制,其中油气全产业链将更加清洁化、低碳化,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碳排放将是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
具体来说,CCUS、CCS、绿氢制备、氢储运、新材料、高端化工、新能源技术等等将是油气产业必须转型的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油气产业应该强化重点企业尤其是三大油气集团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全新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积极性,形成顶层设计、合理分工、重点攻关、逐个突破的良好局面。
3.产业多元化
以往的油气产业比较集中,基本上以油气勘探、开发、炼制和销售为主链条,其他产业相对较少,与其他产业形成了一个有一个“篱笆墙”。
从油气转型趋势来看,产业融合和产业合作不可避免,而且几乎没有哪个产业可以独立面对“双碳”目标的约束,或者说,任何产业“单打独斗”都没有前途。
因此,油气产业转型的核心其实是产业转移或产业融合。
从长期来看,以往传统的油气产业不会消失,但是产业范围将逐步实现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步难解难分,抱残守缺不可能有前途。
比如,油气产业逐步向新能源(风、光、电、热、冷)、新材料、化工、氢能、碳技术、碳资产、碳金融、碳核查等诸多产业融合、渗透或合作。
4.运营智能化
目前,全球数字经济成为主流,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和产业,这必将形成强劲的经济驱动力。
对于油气产业来说,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油气全产业链推广应用,也已经成为产业价值链提升的重要手段。
在油气产业运营方面,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和技术融合,数字经济已经快速渗透到传统油气产业,也必将融入到未来转型后的油气产业,在此背景下,必将不断推动碳中和油气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进而推动整个油气产业更加重视清洁、低碳发展,让传统油气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作者:董秀成  中国石油流通协会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